3、乡绅产生的政治背景
乡绅在当地多是望族,在当地有着盛誉,所作所为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拥护。其中大部分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读书人,也有在宗族中有这较高地位的长者,如“三老”都是当地有名望的长者担任这一职位。在科举制形成前,朝廷官员大部分来源于地方望族和士族,也有通过举孝廉做官的平民官员,这些人都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或文化素养,可以得到当地百姓的信服,从而能在野影响乡村治理。
在古代官僚体制下科举制形成后,以研读儒家经典为途径考试做官,使得读书人的地位和数量大大提高,读书风气盛行,读书人责任感极大的增强,知识分子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毕生追求,仕途无法实现这一理想,则退居乡野教化平民百姓。因此,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或告老还乡士子、以及在当地文化水平较高的地主都成为了乡绅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乡绅产生的作用
1、简述古代乡绅治理的作用
(1)政治作用
汉朝以后的乡绅成为国家在基层统治的代表,乡绅阶层将封建王朝的政令传遍乡村社会。乡绅阶级相当于统治阶级最基层的政治阶级,极大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稳定,封建王朝人民生活安定,组织生产与教化。
(2)经济作用
乡绅为封建社会服务,但并不仅仅为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服务,他们塑造自己作为自己地方民众的政治首领形象,当朝政腐败时,他们会与乡民团结一体,传达乡民民义,充当乡民利益的保护人。乡绅阶层占有大量农村土地,可以间接支配着农村经济。土地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阶级地位高低都与土地多少紧紧联系在一起。乡绅在民间领头集资修建水渠、道路,灾年捐款救灾,其地位与义务是一致的,乡绅阶级的产生有利于稳定当地民心,减轻地方官府的管理压力。
(3)文化作用
乡绅阶层的产生受到儒家文化的极大影响,乡绅阶级也始终是儒家文化最可靠的学者,传播者,特别是在朝代更替,王权更迭,社会动乱的年代,乡绅捍卫儒学的决心勇气和行动效能更胜官吏一筹。这种对儒学长期不变的尊崇,奠定了乡绅阶层在以儒家思想文化占据主流思想的封建社会上享有较高的文化地位。
乡绅阶层的文化地位还与自身组成成员有关。其中有些读书人一生曾经有过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都与对儒学的虔诚和追求紧密相连,他们的成功也激励着其他读书人对儒家文化的坚持。他们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走进官场仕途,同时也让儒学无形中影响着周围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甚至社会价值观。
2、宋代以后乡绅阶级
将宋元明清的乡绅阶级拿出来特别论述是想分析在封建社会中晚期的乡绅阶级的作用。在宋代时,统治者实行重文政策,文人政治社会地位高,读书风气愈发浓郁。乡绅阶级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极大影响,宋明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也让教化和儒学在民间影响更甚。前代的《颜氏家训》和后世的《朱子家训》等“家训”书籍表现了宗族乡绅对于自身儒学文化的追求。也是这一时期张载等人提出的读书人的使命使得宋代及以后乡绅阶级对于“天下”更加关注。
宋及以后的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市民阶级的产生,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明清时期又恰好是世界经济发展浪潮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纺织等行业,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在明清时期愈发密切,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乡绅也往往起着维护本地人民合法利益,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如著名的雾社起义,台湾同胞在当地乡绅的带领下抗击日本侵略者,即使亡族也不屈服,即使肉体被征服,精神也无法被打败。
乡绅阶层利用“礼与刑”的家族制度规约着乡村社会秩序。正如秦晖先生所言: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乡绅阶级产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社会地位的特殊。
明清时期的乡绅阶层相交于前朝更加活跃,科举制在明清时期逐渐僵化,受到封建礼制和文化观念的约束和影响,这一时期的乡绅在政治方面表现的更加活跃,乡绅阶级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三、古代乡绅产生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
1、对后世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广大农村地方虽然在形式政治上隶属于国家政治统治下,但农村社会事务的真实掌管者却是乡绅。“天高皇帝远”,几乎所有农村的重要事务都是乡绅领导并执行的。因此,乡绅阶级作为农村的实践领导者在乡村拥有着重要的地位。
秦朝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强大,加强中央集权,在选派官员的时候往往不会启用当地官员。但在皇帝选派的官员到达管辖地域时,官员对于当地的治理还是会依靠当地望族乡绅。乡绅在农业社会的地位较高,虽然本质上乡绅阶层是为维护国家统治而服务,但在某些方面,他们对于农村建设的贡献也相当大。
在近代中国,由于清王朝的腐朽崩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民主文化冲击,传统古代乡绅阶层也解体,或没落或与转变。乡绅阶级虽然解体,但它的一些对于基层治理的有效措施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2、古代乡绅产生对现代基层治理的启示
总结古代乡绅阶级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我们应当结合地方实际破除旧有的宗族势力和宗法制度。现代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而古代的乡绅治理带有极强的人治色彩,村民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会淡化自己的公民意识,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乡村事务的处理往往带有浓厚的“家长制”色彩,容易限制乡村社会民主制的发展。我们应从悠久的乡贤文化中发掘优秀的、适宜的文化来进行宣传。比如我国传统乡绅之治积淀的“礼治”,其中“说服”“规劝”等处理问题的方法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总结
在我国古代传统社会下,乡绅阶级的形成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影响,统治者对于基层农民的掌控需要给予了乡绅特殊的地位及权利。乡绅阶层从诞生开始就与农村息息相关,为乡村农民传达这指令,也为他们向上传达民意。
因此,乡绅阶层联系着封建统治者与下层农民,传达政令和民意。乡绅的对天下大事“事事关心”,在对于社会稳定,文化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历史发展。这股势力既是皇权统治在社会底层的延伸,有时又是宗族和官府压迫百姓的工具。我们在现代的基层治理中应吸取古代乡绅阶级文化的优秀与时代相符部分,摒弃其中的封建糟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